读乡土中国有感

生于斯,而长于斯
引子
一直非常喜欢《乡土中国》这本书,当时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种喜欢可能源于我生长和生活的这片土地。当时对这片土地有着诸多的疑问,为什么我们需要生活在那里,为什么我们每年需要进行一些祭祖仪式,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持一些宗族关系,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费孝通老先生的社会学名作《乡土中国》。
人和土地已经绑定,无法移动
生于斯而长于斯,这是当时这一辈人所一直传承下来的信念,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一片土地的守护者,是这片土地给了他们生活的所有,所以他们愿意用一生来守护这一方水土。中国的乡村并不是固定的,人口在增加,但是土地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过剩的人口就必须发散出去,他们就像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这其中自然就产生了另一种情愫,那就是不管到哪都忘不了根。这就是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湖南人不管到哪都得找辣,上海人不管到哪都得细说上海话。就是不管漂泊到哪,都忘不了根,这也就有了就算客死他乡也得落叶归根,因为他的根在那。
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土地的生产力已经严重滞后于其他的生产方式。这就造成了一大批人从乡村开始涌向城市讨生活,城市化使得乡村富余的劳动力得到释放和发展。这时候的乡土并没有给这一代人给养,所以这一代人对土地也就没有这么重的感情和羁绊。但是他们从他们父辈传授的经验中还有留有一些乡土情怀的,落叶归根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
中国的乡村都是聚村而居,大大小小的星罗棋布,它们之间基本都是界限分明。中国的农村原来主要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些经济活动决定了住宅和农场需要相距很近。出门即农场和晒谷场,还有专门脱壳的水磨坊,这些都和住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由于旧时的农业十分依赖水利灌溉,那是没有特别完善的专业的水利灌溉工程设备基本就是靠人力来完成,但是水利灌溉又是劳动力密集的工作,这需要合作完成,这也需要农民聚集在一起才成合作共赢。
旧时的乡村没有什么安全可言,俗话说制不下县,这里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加上双拳难敌四手,所以由于防卫的需要也促成了聚集而居。福建南靖土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的原因,那就是土地平等的继承,这造成了兄弟之间的聚集而居。这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上一辈中就很容易体现,他和他的兄弟基本都是挨在一起。细细往上数,其实大家都是源于一个共同的开山先祖,是他在某个时间在这片土地上驻扎了下来,然后生活繁衍生息,于是村落渐渐形成。
社会性质
乡村的聚集而居产生的社会,其实它并没有具体的目的,这种社会只是因为他们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这种也称之为礼俗社会。不像城市的工厂,他们是为了共同完成某一样产品的生产,为了完成某一种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称之为法理社会。
古代的社会是由熟人社会走向礼俗社会。当族群比较小的时候,大家都是熟人,知根知底,行为规范在族群之间合意即可。但是已一旦族群变大,这时候必然有一些行为无法套用在熟人规则之上,这时候需要礼俗来约束了。礼就是大家都地遵守的礼法,俗就是习俗,这个没有礼那么强的约束力,但是它往往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社会转变成法理社会的。现代社会大家聚集起来由于一些共同的任务或者目标,所以大家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互相不了解,所有这这是大家的行为准则需要一套机制来保证秩序,这就是法理,以契约为保证的。 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礼和法的不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是靠国家权力,而礼的维持是靠的是吃传统,礼治恪守传统;法治应付变化,规范合作。
差序格局
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称之为人伦,即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在差序的格局里,公和私都是相对而言。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内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格。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团体格局下,道德标准一视同仁即以法律为下限。在乡土社会道德标准的维持一般是以族长或者是有威望的乡绅为主,即我们常常能够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两拨人发生冲突后寻找族长或者乡绅来主持公道。但是在团体格局下是,大家遵守的是一套既有的规则,当发生冲突时也是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