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读《香港电影艺术史》有感(上)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深图像一个“教堂”,它不论贫穷富贵,不论高低贵贱,统统能够容纳。每个人都能在这徜徉书海,思考收获。 一次惊鸿一瞥,在书架看到了《香港电影艺术史》,怀着对香港电影的崇敬,我想细细探个究竟。在我们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中,港片在我们心目中无意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星爷的无厘头喜剧到林正英的僵尸片到铜锣湾扛把子古惑仔系列,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现在还在互联网上流行。为啥那个时代的香港能产生这么多的经典,是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或者机遇潮流呢?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了此书。

看香江映画 拓荒演进

启蒙

香港的电影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7年4月卢米埃尔的“活动的放映机”和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抵港并放映。除放映活动外,1898年爱迪生公司还派摄影师到香港拍摄了一批影像资料,汇集成了《香港的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锡克炮团》。 放映活动日渐兴盛,1904年精明的港人发现了商机,开始从事于原来全部由洋人主导的电影业。电影放映业的兴旺,也使得港人把看电影变成了通常的娱乐方式。

萌芽

20世纪初内地电影已然跨过了启蒙阶段进入了制片阶段。1905年由中国人拍摄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完成于北京丰泰照相馆。同时期的香港则比较滞后,在经过初期的电影启蒙后,以及在内地电影业的刺激和国外片商的推动之下,香港的电影开始萌芽。 1914年由香港商人黎民伟拍摄的剧情片《庄子试妻》横空出世,其是公认的香港本土制作发行的影片。首先该片奠定了香港乃至中国故事片创作的基本元素:在主题内涵方面劝善警世,表现伦理道德;在艺术手法方面营造戏剧冲突和矛盾,以此为基础进行电影叙事。其次该片还诞生了香港电影史上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第三这部影片激发了港人拍摄电影的兴趣,赋予了他们实际的拍摄电影的初步操作经验,从而开创了香港的电影事业。第四该片改编自粤剧,从此开始了香港电影和粤剧、粤语的历史渊源,也开启了香港粤剧电影的先河。粤语电影在香港电影的发展中独树一帜,赋予了香港电影独特的地域文化。

草创时期

《庄子试妻》等香港第一批影片的出品标志着香港电影业的萌芽,而其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文化水准的提升,进一步拉动了香港的制片业的发展。又经过了数年的准备与积蓄之后,以香港“民新”为标志,香港电影业开始进入草创阶段。黎氏兄弟创办“民新”一部分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很大程度上却是黎民伟要以此实现其“受教国民”的理想。“他们认为电影有扬善惩恶 ,移风易俗之功,可以作为辅助教育,改社会之用。黎民伟更是在当年提出‘电影救国’的口号”(出自余幕云《香港电影史话》)。早期的民新由于在香港没有拍摄场地,于是赴内地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香港风景》、《香港足球赛》等都是1923年出品。为了宣传北伐,上战场拍摄了很多实战素材,1927年整理出品成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在拍摄完《胭脂》后,民新开始走向了没落。民新公司的成立带动了香港制片产业的发展,一些中小型公司纷纷在港成立并开始了制片活动。电影文化也随着电影制片和放映活动的增多而开始繁荣。1925年省港大罢工让香港电影业遭遇第一个停滞时期。罢工之前,香港的电影工业的勃兴和电影文化的发展都预示着香港电影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时局突变使处于“草创”时期的香港电影工业夭折。

香港电影的重兴和发展

1926年10月10日,持续16个月的省港罢工结束。香港电影工业至此开始重兴之路。香港电影先驱之一的黎北海在1928年创建了香港影片公司,以此为标志,漫漫重兴路开始。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专门拍摄电影的片场“香港制片场”。专门培养演艺人员的香港演员养成所业开始建立,为香港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联华港厂”在1931年11月推出了《铁骨兰心》这部标榜“打倒阶级制度,提倡自由平等”的影片早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着一时期的成片除具有重教化、重人伦的主题外,还具有吸引观众的类型元素,显示出了早期的香港电影商业化倾向。悬疑、言情和喜剧这些较早出现的类型元素成为了香港类型电影的基础元素,它们在以后的香港电影中被发展、整合,逐渐成为最具本土化特色的类型元素。 1930年中国电影开始由无声走向有声,标志即是《歌女红牡丹》的问世,之后开始大量出品有声片。有声电影的出现终于使香港电影出现了转机。由于南洋的粤语观众基础,粤语片的市场扩大,香港电影制作公司成倍的增长,拍摄了大量粤语片,掀起了香港电影的第一次勃兴。大规模的电影工业开始在港兴盛,香港的电影业最终和内地的上海齐头并进,上海是传统的国语片制作中心,香港则成了粤语片制作基地,他们联合上演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双城记。

香港电影的第一次勃兴

香港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开始了第一次勃兴。电影工业的迅速崛起以粤语电影为主的制片数量在飞速的增长等现象为这一时期电影勃兴的重要标志。其制片企业的兴盛以及独立制片体制的成熟标志着这一时期电影工业已经告别了“草创”阶段而进入规模发展时期;而题材多样、类型多样、风格多样的影片表明香港影片已开始寻求独立的文化价值、美学品味和艺术风格。独立制片体制趋于成熟,其大厂体制也出现了萌芽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果。这一时期出品的影片有《白金龙》、《广州妇人》、《胭脂泪》、《大傻出城》、《老笨狗饿肚记》、《火烧阿房宫》以及《乡下佬游埠》。

香港电影的第二个停滞时期

1941年香港沦陷,在日军的统治下,这个昔日繁华一时的大都市顿时百业萧条,而香港电影经过数十年初创,在制片体制、艺术和技术等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它在迎来第一次勃兴之后 本会发展到一个更加成熟而繁荣的时期,但不料却遭遇了它的第二个停滞时期。沦陷后大批影人纷纷逃离,放映活动被日本控制,用作文化侵略。

文化传承 左右角逐

战后电影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1945年香港兴复,一些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相继复业。一方面由于炮火的破环,一些大型片场和设备被毁,另一方面战前主要的影人尚在外地。至1946年底,大批设备和影人返港,大中华 影业公司等新的制片业建成,制片公司恢复制片,放映活动也逐步恢复,香港电影业才恢复昔日繁荣。战后受内地的政局不稳,大量内地人南下香港,移民潮也使内地资本南迁香港,部分建立了电影制片场。南下影人分为两派,第一拨为内地无派别人士,只注重于商业电影;另一拨是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的“进步”人士 和共产党的统战对象。国语片的崛起源自于国民政府当时的方言电影禁令,还有部分是因为当时南下的影片制作人及当时移民潮中的国语电影受众。粤语片的发展降至了冰点,直至《郎归晚》在南洋地区的成功才使战后的粤语片重新开始繁荣。海外市场的需求为香港制片业吸引了大量投资,但也助长了粗制滥造之风。粤语片从业者对此发起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第三次清洁运动,“毒素电影”受到遏制。

延续时期,香港电影企业在左右对峙中起落沉浮,但其总体趋势是朝着有序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而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产业规模化也在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比如,独立制片体制的成熟发展,大厂体制的发展,保证艺术质量和其他工业模式。

延续与创新的国语片

延续时期的香港国语影坛,描摹着战后内地影坛的创作格局和美学特征。左右两种势力一方面为了宣扬其意识形态体系,而在传统中原文化的框架下显现出浓郁的教化特征。另一方面,为了能在对峙中占领市场这些影片又使用了各种商业手段来招揽观众。其表现形式在传承旧上海电影的基础上也力图有所突破,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获得了较高的娱乐价值。

粤语片和其他方言语种的影片

着一时期的粤语片,战后初期依然延续着战前特色:在主题上传承中原文化,宣扬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另一方面,国语片的主要观众都是中产阶级,一般由大的制片机构制作,制作精良;而粤语片以本土和南洋地区的劳工阶层作为其主要观众,重娱乐轻思想和制作上的精致性以小规模制作为主,大部分没有明确的制片路线和策略,趣味通俗。但经过第三次电影清洗运动,特别是“新联”、“中联”等制作严谨的粤语片公司的出现,制作开始往考究艺术精良方向发展。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展本土及南洋地区电影市场,香港影坛在延续时期还开始制作厦语片,潮语片等其他方言语种的电影,满足了更广泛的观众群需求。

打造东方影都 磨砺经典影像

现代化和全球化

现代化和全球化:香港电影工业大厂体制的创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的工业化带动了其娱乐业的蓬勃发展,香港电影工业也开始了全新的发展。大型工业化的电影企业不断涌现,制片体制和管理经营体制不断革新,制片数量进一步增长等都是这一时期电影工业全新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厂体制全面革新了原来香港电影的制片体制,在香港电影史上实现了第一次电影工业的创新,它引导香港电影走向商业繁荣,渐渐逃逸出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从而基本确定了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品味和商业特色,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电影,“邵氏”和“电懋”两大巨头此时在港应运而生。

多种类型片百花齐放

在这一时期的影片创作中,创作者努力在娱乐、教化和政治之间寻求平衡。“新华”、“电懋”和“邵氏”等以国语片为主的制作企业则更注重娱乐。那种对道德、伦理的维护讲究“影以载道”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影片中亦不是主导要素。迎合观众感动观众成为其电影叙事的主要目的。多样化的商业类型、跌宕起伏的故事、细腻感人人物、相对考究的电影叙事语言以及流畅简明的节奏是这些影片的共同特色。香港电影工业和电影创作的突破,昭示着香港电影在50年代中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香港一方面“加速”脱离中国电影传统的制作方式和以华北、华中文化为尊,其他地区文化却被边缘化的“中原心态”,逐步走向西化或者说“现代化”;另一方面,其电影文化的主体也逐渐由50年代的难民文化过渡到60年代的都市文化。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拜了个拜